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中国摩擦密封材料网 行业新闻

观车 · 论势 || 汽车“出海”正处于提质增量转折期

2025-08-15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从10年前的72.82万辆,到两年前的491万辆,再到如今仅半年便突破300万辆,可以说,中国汽车出口已经跃上新台阶。量的突破令人欣喜,却也让人深感责任重大。新的发展阶段究竟要如何走、走向哪,亟待明确。在近日举行的多场论坛上,不少专家提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出海’提质增量”的转折期,从单一“产品输出”迈向全链条“体系输出”,力求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重要跨越。这为行业重新定位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的中国坐标。
  何为转折期?是改变,是突破,更是重塑。在笔者看来,所谓“转折期”具有三重深意。第一,我国汽车“出海”面临从产品输出到体系输出的转折。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641万辆。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预测,今年汽车出口更是有望突破700万辆。在如此量级下,中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但若想从“参与者”蜕变为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塑造者”,整车产品出口之外,更要带动全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出海”。
  如今,得益于全球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本土电池企业以及Momenta、文远知行、萝卜快跑等智能辅助驾驶企业均以海外建厂、技术“出海”等方式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推向全球。
  第二,我国汽车“出海”面临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转折。日本、韩国等汽车出口大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汽车“出海”要从产品出口为主逐渐向海外属地生产为主过渡,方能赢得更大增长空间。近年来,比亚迪、长安汽车、小鹏汽车、长城汽车等车企不断加速海外建厂步伐,力求以本土化生产拓展海外市场份额。
  第三,我国汽车“出海”面临从“以价取胜”到“以质立市”的转折。中国汽车“出海”绝不只是谋求量的提升,更是为了向世界彰显中国智造的强大实力。因此,中国汽车的高质量“出海”,必须扭转曾经“廉价低质”的品牌形象,让中国汽车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三大转折”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战略的全面重构,进入“本土化”布局的新阶段。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供应商,惟有从“外来户”成为“本地娃”,方能在海外市场求得增量。本土化不仅仅意味着零部件、整车生产的本土化,也意味着研发、营销、售后的本土化,为海外市场扩张提供专属方案。连续22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车,便坚持“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的理念,强调本地共建、生态协同、责任共担,从单纯的贸易“出海”转向全球运营。
  当然,转折期中也充满了重重挑战。频频变动的关税政策、层出不穷的限制措施、瞬息万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各不相同的市场环境,都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
  不过,在万千不确定之中,惟一可以明确的是,属于中国汽车的全球增量依然巨大。除了欧洲、美国等传统市场,东盟、俄罗斯、南方共同市场、中东等海外市场也颇具潜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前三名分别为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出口量分别为23.45万辆、21.43万辆和17.1万辆,其中阿联酋出口量更是同比大增58.5%。
  据预测,“十五五”期间,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或将达到峰值。不过,比峰值到来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全面向上,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提质增量的转折阶段,各家汽车企业切忌急功近利,还需稳扎稳打,以长期主义视角走稳中国汽车“出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