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来源:
近日,坊间传出斯堪尼亚在中国成立集团公司的消息,并任命已在斯堪尼亚集团工作近20年的斯堪尼亚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原执行董事何墨池(Mats Harborn)为斯堪尼亚中国集团主席(Scania China Group ,President),这一任命已于2020年5月份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斯堪尼亚集团在中国设立生产企业迈出实现性的一步。目前该机构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官方信息。
目前,斯堪尼亚集团在中国拥有3个实体机构和1个虚拟机构。实体机构包括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斯堪尼亚销售服务(广州)有限公司和斯堪尼亚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股东均为斯堪尼亚海外股份有限公司(SCANIA OVERSEAS AB);
虚拟机构为斯堪尼亚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何墨池已经在此机构担任多年的执行董事。而斯堪尼亚中国集团成立之后将领导上述机构在中国的业务。
关于斯堪尼亚在中国成立生产企业的消息已经传过很多次,但基于斯堪尼亚的特殊经营理念——不成立合资公司。由于受制于中国汽车产业投资政策及持股比例的限制,所以在中国投资设立独资或控股的生产企业事宜始终难地确定,但这次或许“靴子”终于能落地了。
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得益于中国持续的对外开放政策,为斯堪尼亚在中国成立独资或控股的生产企业奠定了基础。
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中国会尽快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
随后,国家发改委在给出的详细计划中明确: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2020年6月24日最新发布的《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确定”放宽制造业、农业准入。其中,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而这一政策将于自2020年7月23日起全面施行。
事实上,在《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发布之前,四川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已经于2020年2月5日更名为“现代商用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变更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持股比例为100%,公司类型也从中外合资变更为外国法人独资。这是意味着国内第一个外国独资控股的商用车生产企业正式诞生。
当然,自2018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商用车生产企业可独资化的时间表之后,斯堪尼亚在中国已开足马力准备着各项的工作,其中就包括经销商网络的建设。
过去2年中,斯堪尼亚按照大众集团的“合规化要求”,先后找到原来已经签约的经销商,商量“希望能收回部分区域的销售权,由斯堪尼亚组建自营经销商网络”,但由于国内及各个地方土地供应的政策限制,导致这一工作计划推进过程非常之艰难。
未来,斯堪尼亚想要在中国快速布局经销商网络,形成全国覆盖,并规避各地政策风险,采用授权经销的模式将依然是主流。
关于斯堪尼亚在中国采用收购、控制还是新建企业的方式呈现呢?据一位熟悉斯堪尼亚的行业专家透露,“与国内企业的合同已经签订,正在走审批流程,相信很快就能正式对外公布方案!”从这一点上来看,对国内现有重卡企业的控股或独资将是最具可行性的方案。
事实上,关于斯堪尼亚在中国投资设立生产企业的过程历时已久,内部观点亦有差异。早在2012年,时任斯堪尼亚中国战略中心执行董事何墨池(Mats Harborn)曾透露说过,斯堪尼亚在中国没有“10000辆”销量,就不会考虑在中国建设生产工厂的;而在2014年,斯堪尼亚集团的重卡考察团负责人 GoeranPersson(约兰·佩尔松)就曾到重庆考察时就明确表示,斯堪尼亚已经确定要在欧洲和南美之外,在中国建立其全球第三个工厂。
此外,斯堪尼亚在中国独资生产企业落地何处的问题,坊间最靠谱的版本就是指向中集集团旗下的联合卡车。联合卡车在成立之初就参考了斯堪尼亚集团的不少标准,包括卡车外观设计,生产要求,传播和营销理念等等。
此外,在2019年2月28日,中集集团正式同意联合卡车总经理李衍硕的辞职报告,所说同样是受到斯堪尼亚集团收购(或控股/参股)联合卡车之事宜的影响,但具体是“收购”或“控股”(参股)的形式呈现,待双方正式公布结果就真相大白了。
《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公布之后,就有媒体、行业从业者纷纷询问笔者:外国独资商用车企业的持续进入,会不会对自主品牌为主的商用车格式产生重大冲击呢?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用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钟渭平认为,外资商用车品牌进入中国,总体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他表示:第一,中国是全球范围内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全球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还不是强国,中国商用车企业要想实现做大做强必须在充分竞争的环境得以千锤百炼才能实现强大;第二,跨国品牌的进入,能把全球先进的管理、设计、研发、服务等理念带到中国来,能提升自主商用车品牌在各方面的能力;第三,跨国品牌的进入,能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品牌解决方案,更多样化的车辆选择途经;
钟渭平强调,对于已经实现充分竞争的商用车市场来说,究竟是自主品牌还是外资品牌更能适应中国市场,将由用户说了算。这正是国家反复强调的要让市场成为配件资源的主体。目前自主品牌占据了99%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不少专用车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了主要份额,需要自主商用车品牌思考和研究。